联系电话
028-84353307
关注我们
高于观点

高于人力 | 助力国企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探索落实“干部能上能下”管理机制

2024.03.19

 

 

概  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近十年来,央(国)企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更加强化提“效”和增“质”,包括资产规模的增长、利润产值的提升,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更加关注于组织能力提升、内生系统的“造血”功能,以及同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进程。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国资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锚定提升质量效益精准发力,动态调整构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持续引导央企提高效益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组织建设来看,企业如何在干部管理方面有着科学的机制,尤其是干部任用能上能下、人才任用、人才选拔与优化机制层面,都离不开人才考评机制的运用。
2023年,国资委提出“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的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突出不同的考核重点,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指标,实行个性化的考核,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例如,企业采用目标分档管理、工资效益联动机制等,鼓励企业自我“加压”,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企业内生的动力,持续地实施提质增效。
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均有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但在“战略-组织-个人”绩效目标分解的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的管理要求、指标库及过程管理水平的不足,加上体制影响,造成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直接运用到人事决策等工作中,这成为一部分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痛点和难点,也直接影响国有企业对于干部任用如何落地、难以发挥绩效管理的价值,影响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

 

国企在“干部能上能下”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什么“考不准”?

绩效目标不具体,绩效结果难以区分差异度

未反映各部门“价值创造”的差异,部门指标分解无明确的导向性;

因为企业体制的不同,国企在绩效管理中最难的也是拉开绩效差异,尤其是当人事决策需要参考绩效结果时、发现绩效结果的参考性不足或难以参考。

 

国企在绩效管理体系上的主要常见问题:

 

  1. 绩效结果未体现对组织业绩贡献的差异;

  2. 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直接作为最终人事决策的参考且存在部门业绩得分的不公平;

  3. 考核机制不完善,关键岗位的任期考核机制还未真正的建立、落地;

  4. 各层级岗位绩效指标不明确、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足,绩效过程管理能力待提升;

  5. 考核方式不合理,评价主体不能充分掌握被评价人的工作表现。

为什么“选不明”?

干部任职标准不清晰,选拔机制未跟上

干部考察、民主评议等是国企考察、选拔干部中常用的方式,一些国企如华润等已经建立领导力要求,按照领导力要求选拔、培养和任用干部,但仍有很多国企认为能力太软性,不适用。“能力感觉有点虚,摸不着”、“能力是软性的,各说各有理”等也是经常能听到的客户声音。

 

国企在干部任职标准体系上的主要常见问题

 

  1. 尚未全面构建管理岗位的领导力标准体系;

  2. 尚未构建管理岗位职业发展通道和任职资格标准体系;

  3. 尚未实施管理人员公开竞聘方案;

  4. 绩效文化导向不明确,文化落地的穿透性不足。

谁“上不去”?

年轻人上不去,干部队伍活力和冲劲不足

为什么“下不来”?

由于没有“能下”的标准与机制,现任干部下不来;干部队伍缺乏创新与激情

国企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还是比较普遍的,由于干部“能下”的标准、规则和机制没有明确,整个干部队伍难以流动,干部队伍活力、激情和冲劲不足。干部年轻化、干部后备或继任梯队成为国企干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国企在干部晋降机制上的主要常见问题
  1. 未全面推动管理人员任期制管理,压力不足;
  2. 尚未建立管理人员升职(级)降职(级)规则;
  3. 尚未建立、未实施中、高层级干部“人才盘点机制”,人才评价标准不建全;
  4. 对重点岗位的人才培训、辅导、能力提升帮扶不足,优秀人才流失;
  5. 人才盘点结果无法运用,未明确组织需要培养的年轻干部管理岗位层级和范围;
6. 人才培养机制不建全,年轻干部的任用不足。

 

01

高于观点

 

优化绩效管理机制是基本前提。

企业运营管理从战略-组织-岗位目标设置应该清晰明了、相互关联,企业文化应该上下同欲。从各层级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来看,绩效指标设定应体现SMART原则。从岗位考评的角度说,各级管理者应真正的承担起绩效管理的责任,应该履职从组织目标向下分解至岗位的绩效过程管理,体现各岗位不同的指标分解、目标设定的要求,体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差异。绩效管理本身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企业战略和组织目标向下传导的管理过程,保障组织绩效的达成,并将绩效考核结果最终运用到人事决策等各项管理政策。

1)明目标:

依据公司战略、年度关键管理主题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设置具体的、可以衡量的绩效指标和目标。

2)拉差距:

绩效指标应体现不同岗位的价值产出要求,拉开考核结果的差距,让绩效结果有区分度,传递公司文化导向。

3)强挂钩:

切实落实绩效结果的应用,将绩效结果与人事决策、人才培养发展、激励考核与奖金分配、职务职级调整、年度评优、选聘机制相结合。

 

建立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体系是人才管理基础。

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描绘岗位人才画像,从内、外部去匹配合适的人才。同时,聚焦关键岗位管理,方可更好地改善和提升组织绩效,从而助力公司战略的落地,这也是评价干部任职匹配度的重要标准。

1)明资格:

开发各级干部的基础任职资格,具体化干部的基本要求。

2)重能力:

开发各级干部的领导力模型,清晰描绘各级干部行为要求。

3)授管控:

开发组织管理权责体系,明确角色定位、明确划分标准及要求,分层分级授权管理,实现岗位权责对等。

4)定价值:

根据岗位价值产出,匹配及套改职务职级及薪酬待遇。

 

强化核心关键干部的留用及梯队人才培养是人才保障。

例如针对关键干部制定明确人才发展地图、形成体系化的培养路径及举措,一对一制定IDP提升计划。

1)   选拔:

完善干部公开选聘或竞聘机制,建立升降通道。

2)   异动:

关联绩效考核结果、岗位任职资格及能力要求,明确干部晋降的规则。

3)   盘点:

定期开展干部盘点,动态识别人才状态、人才潜力和人才成熟度。

4)   培养:

建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结合不同层级干部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配的培训体系,构建人才梯队建设等。

 

02

高于建议

 

绩效管理是落实公司战略的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合理拉开绩效结果差异,强化绩效结果在人才培养、人事决策、人才激励等各个维度的有效应用,可以保障组织绩效的不断提升,激活团队活力、提升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解决绩效 “考不准”的痛点。

 

图一:高于人力绩效管理四核理论

 

通过组织岗位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对部门职责分解到岗位,并结合业务流程、新的管理要求,行业标杆经验等,形成岗位体系与优化方向,最终明确各级干部的基础任职要求和能力要求,解决“选不明”的问题。

 

图二:高于人力任职资格模型

 

通过人才盘点、人才梯队建设、人才发展等干部管理机制的建设,解决“能上能下”的问题。

 

图三:高于人力人才供应链模型

 

 

 

案例分析

某能源企业正在推行组织职能优化与任职资格体系两个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在组织职能优化部分,梳理部门和岗位的职能分工,明确工作要求。在任职资格体系工作部分,梳理公司不同序列、不同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输出公司的用人标准。

经沟通了解到,该企业的高层领导非常重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部在原来的考核制度基础上、补充出台《中层干部考核办法》等,且每年在年底正式考核之前,人力资源部门还需出台当年的具体考核方案,以使考核达到可操作化程度。这家企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此发展目标下,A公司启动了三项制度改革项目,此案例着重分享有关“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实施。

 

A公司明确了干部人才队伍管理的目标是在干部人才的管理体系和关键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词:选拔任用、从严管理、缩小人才缺口、结构更趋合理)。针对干部管理的改革目标,高于人力重点从岗职体系(任职资格)、绩效管理体系和干部发展机制方面助力A公司进行了改革,达成了“选得明”、“考得准”、“上得去”和“下得来”的目标。

 

选得明

针对A公司“人员角色定义与评定标准模糊”和“能力标准有待完善”两大问题,基于高于人力任职资格框架,结合A公司国企特点,我们梳理并设计了处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推动A公司的人才导向从“重资历”转向“重能力”,打造了“硬素质、软能力、强绩效”三维一体的任职资格体系(图四、图五所示)。

 

 

图四:硬素质、软能力、强绩效三位一体任职资格体系

 

图五:A公司任职资格维度的前后对比

 

 

考得准

针对A公司绩效体系战略导向不明显,360度考核评价主体与权重待优化、考核结果差异化与区分度低的问题,高于人力基于绩效管理四基石理论对其绩效体系进行了优化。

 

 

- -设定部门(负责人)绩效指标:

  1. 考核KPI和重点工作,KPI基于部门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描述,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对部门的工作完成结果进行评价;评价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部门承接公司年度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要具体和细化,明确完成时间节点、任务量、质量要求等。

 

- -优化考核方式及绩效结果区分度:

  1. 符合国企文化及评价要求的情况下, 按照“直线领导为主,合作领导和同事为辅”的原则,根据工作关系合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人与评分权重。
  2. 引入强制分布的要求,打破国企考核 “老好人”的现象。

 

 

通过考核方式和绩效结果区分度的改革,将绩效管理的责任和压力落实在各级管理者上,让管理者真正承担起绩效管理的责任。

 

上得去、下得来

针对A公司干部管理机制改革的要求,建立A公司“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真正落实绩效和任职资格的应用。通过证书核查、背景调查、组织考察、内部档案记录等方式验证硬素质,通过在线测评、线下评价中心、人才盘点会、述职/述能会等方式评价能力要求,通过将绩效结果与干部能上能下强挂钩,设置了快速晋升、正常晋升、降级、解聘或转任的基本规则(图六所示)。例如快速晋升要求绩效考核排名前X位;对于连续考核靠后的干部,进行降职降级;对于不称职的干部进行解聘或调岗。

 

图六 硬素质和软能力的评价方式

 

高于人力助力国企推进全员绩效管理工作可以将组织职能优化工作和任职体系设计工作有效落地。
首先,岗位设置与价值定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职责输出导向部门的绩效结果的达成,如何去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指标的开发、分析各岗位的关键行为与结果指标,将绩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该企业应思考的问题;
其次,任职资格体系的推出,使得公司对员工的职责与任职条件有了一套系统明确的要求,要求如何去落地,如何让员工关注并持续向公司要求的方向去努力,需要由员工岗位级别的绩效体系来助力;
第三,全员绩效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抓手,通过合理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反馈机制的设计,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良性的组织文化。
最后,将绩效结果直接应用到员工的绩效工资、年度奖金、晋升加薪或调薪、培训发展等众多的管理工作中,实现绩效管理的价值闭环。